河南曲剧早先主要起源于洛阳一带的民间文娱活动唱小曲,俗称曲子,其发展形成为地方正规剧种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洛阳曲子的南路支脉,汝阳是曲子戏(曲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汝阳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人“哼小曲”,后来在汝河上下的圣王台、小店、城关、上店一带广为流传。冬春农闲,逢年过节,或在街头,或在庭院,或一两人,或三五人,围起一摊就唱,名之曰:“地摊戏”。若为请神、还愿而唱,叫“贺神戏”。无板无弦,或一板一弦,不画脸,不着装,不分行当,只有男腔女调,使用本嗓,曲调优美,吟唱简单。所唱皆生活故事,情节生动,语言通俗,贴近群众,耕作行走,朗朗上口,人们又称此为“路戏”。大姑娘小媳妇手摇纺车或扎着针线,便会轻声哼唱,故曲子在汝阳又有“针线筐戏”之称。曲子在汝阳人人爱看,个个会唱,因此汝阳有“曲子窝”之称。 到清末民初,曲子艺人们在实践中把踩高跷和唱小曲结合在一起,称为“高跷曲”。高跷曲比起地摊戏在艺术上前进了一大步。 地摊戏唱坐场。高跷曲熔音乐、美术、舞蹈为一体,形成总体艺术。演员画脸、穿戏衣,既唱又舞(高跷形态表演)。但高跷曲所唱多是段子,这是因为当时戏班人员少,一般五至八人,整本戏开不了;行当少,只有生、旦、丑,又叫“三小戏”,设备简单,不用舞台,不摆桌椅道具,不换场;加上高跷动作难度大,难以长时间坚持。所以高跷曲又叫“玩故事”。 汝阳城东的马孟、圣王台的姚氏三兄弟(一星、一平、一奇)等是汝阳高跷曲初创阶段的一时名角。在高跷曲鼎盛时期,汝阳有高跷曲子班18班之多,乙人近百名,著名的六“曲子状元”刘宝才、“仙家娃”李久长、“丑美人”李西奎等。 刘宝才(~年),上店人,幼家贫,卖元宵为生、天止一副好嗓子,喊一声“卖汤圆!”,二里外可闻。14岁师从马孟必艺。他身材高挑,面目俊秀,声如银铃,吐字清晰,装男扮女,饰老演少,无不精通,人称“曲子状元”。他高跷功夫高超,在五尺路腿上,体柔如柳,身轻似燕,搬腿下叉,金鸡独立,鹞子翻身,或蹦或跳,随心所欲。群众有“宝才踩跷如驾云,气死把戏(杂技)看迷人”之说。 李西奎,生于年,上店人,年从艺,与刘宝才同领上店戏班,同台献艺,是演和尚(丑)的行家,能在高跷上做单腿跳跃、蹲搓步、麻雀登枝等多种表演,人称“丑美人”、“响蹦蹦”。他和宝才二人一俊一丑,配合默契。 李久长(~年),小店圣王台村人,自幼跟同村姚氏兄弟学艺,其父斥之为大逆不道,命家人挖坑将其活埋,其祖母跳下坑中以身护孙,才得幸免。久长扮相俊俏,姿色照人,有“仙家娃”之美誉。他善于揣摸人物心理,摹拟妇女动作,表演自然逼真。初演花旦,后演老旦、彩旦,会多种笑技,以笑取宠,变脸是其绝招。 年,圣王台村农民艺友自由结合成立了汝阳第一支大型高跷曲子戏班—同乐社,有11人,李久长为成员之一。他们不但演折子戏,还能演整本戏,把汝阳曲子向前推进了一步。该社曾应邀到许昌戏院连演20天,座无虚席。汝阳曲子以汝阳为中心很快向县外辐射。刘宝才、李西奎等名角曾应邀到临汝县赵庄村与临汝艺人搭班献艺。汝阳曲子在襄县、郏县、临汝、鲁山、漯河、新郑、登封、偃师、洛阳、嵩县、渑池、宜阳等广大地区皆有盛名。 年,刘宝才、李西奎等同临汝曲子艺人被邀到登封县李凹村演出,因天雨泥泞,不能踩跷,主家要求到戏楼上演,他们被迫去掉跷腿登上舞台演出。这是高跷曲向舞台曲子戏转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曲子戏登上舞台是曲子艺人的一大解放,吸引了众多的文艺爱好者参加到曲子队伍中来,大大促进了曲子戏的成熟发展。 年,上店成立“新梨园曲子班”,有演员及学徒20多人,由刘宝才教戏,为汝阳培养了第一批曲剧演员。 年,凤山(城关)镇成立“快活林曲子班”,艺人们吸收了南阳大调,丰富了汝阳曲子唱调,并首创使用打击乐器,从演三小戏到能够演出多行当的文武戏公案戏,同时曲子戏的音乐、舞台美术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发 展。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快活林曲子班改名为“醒狮曲剧团”,参加者除艺人外,还有政界文化界名流及地方士绅,力量大增,有40余人。当时在中共汝阳地下党组织的推动下,为配合抗日救亡宣传,剧团排演了《大烟告药丸》、《同志杀敌》、《捉汉奸》等时装戏,揭露日寇暴行,激发广大人们爱国抗日热情,深受群众欢迎。剧团 还经常到伊川、嵩县、临汝、鲁山、密县、登封等演出。当时剧团队伍盛大,行当齐全,剧目丰富,舞台美术音乐设施多样,技艺精湛,是解放前汝阳曲子戏发展的鼎盛时期,为汝阳曲子最后发展为曲剧准备了重要条件。年,圣王台同乐曲子社被汝阳籍国民党师长范龙章邀请到河南省会开封演出,更名为“同乐曲剧团”。 这标志着起源于汝阳等豫西一带的曲子戏历经唱小曲、高跷曲、舞台曲子戏等发展阶段,在广大艺人的不断努力下,形成为一种较为成熟正规的地方剧种--曲剧。 来源:囧人观史话职场 ■商务合作:杨经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uyangzx.com/ryxxw/68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