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写在前面的话

伤逝,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那时的风貌,就像是一幅幅画儿,看着看着,心儿就乘着岁月的小船荡漾在往事的柔波里......

那时的人物,就像是一位位故人,望着望着,就昨日重现了,淳朴可亲的乡亲,悠然恬静的故乡,再也回不去的年代......

今天,公号“永怀河洛间”经长时间整理,推出张最打动人的老洛阳照片,并以往期永怀网友的相关留言来配文,相信您看完后,会有太多的话想与我们分享,期待您的留言——

一画开天入旧梦

从火车站出来往南走,金谷园路尽头就是西工花坛。看这张鸟瞰图,老市政府距离洛河滩那么近!

网友“千江有水千江月”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唐宫西路与金谷园路之间有大片的庄稼地。八十年代,九都路体育场往西,路面上下起伏、路线曲折,树木阴翳蔽日。九十年代初,玻璃厂南路九都路区域傍晚就是很背很偏僻的路,人很少……看今天,回想过去,恍若隔世!

网友“胡古月”说,西工中心六栋标志性老建筑,从南向北把它们纵横连起来,就是“中”字——市中国人民银行大楼(主楼四层),国际旅社(主楼四层),邮电大楼(主楼四层),百货大楼(主楼四层),金谷园火车站(外观两层),人民委员会办公大楼(市政府,主楼五层),这六栋五十年代老建筑虽然不存在了,但它们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永怀关联文章:回不去的“老西工”,往事重提

洛阳火车站

这个洛阳站,唤醒了多少人的记忆。它具体是哪一年拆除的呢?哪个朋友还记得?大抵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吧。如果这样说来,这个距离现在也不是太过久远,但就其建筑风格来说,却是那么沧桑古朴。

百货楼

西工花坛的东南是百货楼,多么具有时代特色!

据在百货大楼工作过的包豫生先生说,百货大楼始建于五十年代中期。八十年代里,记忆最深的是,老楼地面因二十多年的超负荷使用,原来的水泥地面早已出现凹凸不平,水泥残渣多处泛起,走在上面经常会出现不可预测的意外,崴脚的、摔跤的、手推车运货侧翻的等等,这些现象不一一例举,但最主要的不便是清洁地面时尤为不便。在那个“抓革命、促生产”的特殊年代,“艰苦奋斗”是一种时尚,所以每个月要发动职工进行一次大扫除。

永怀关联文章:我记忆中的“洛阳百货楼”工作往事

国际旅社

西工花坛的西南是国际旅社,以前叫上海旅社,整体建筑特色和百货楼相呼应!网友“青山”说:“86年住过西工旅社单间,六元一天,觉得太贵了,晚上门口啤酒2毛5一大杯,就着煮花生米,那个爽。旁边九层楼“分外香”的奶油冰砖,那个芳香的感觉,闻到就醉了~”

邮电大楼

西工花坛的东北角,是建于解放初期的老邮电大楼,后来才改为顶上有个亭子的黄色大楼。

工行大楼

西工花坛西北角的这座楼,据曾在洛阳百货楼工作过的包豫生先生讲,原是人民银行和新华书店共用的,集办公、营业于一身。后人民银行支付新华书店二十余万元买了下来,后整体资产转为工行所有。

市政府

西工花坛正南方,就是洛阳市政府大楼。这座大楼于年12月拆除,很有时代特色的一栋大楼。当年拆与不拆,网友们争论得很是激烈,今天再回看,又有什么感慨呢。

喷泉

白天西工花坛里的喷泉边总有戏水的少年,夜晚的喷泉在灯光的投射下更是充满了七彩奇幻。

网友“东村一郎”说,年从大西北回到洛阳后,认识了个拖厂的妹子,和她在西工游园喷泉处留下了唯一的彩照,后来随着我们的分手而丢失,没能保存下来,很遗憾地将喷泉景像也丢失了。憾、憾、憾......喷泉当时给洛阳的影响不次于“九层楼”,非常怀念。

旋宫大厦

百货楼东边就是年4月26日开业的22层旋宫大厦,网友“刘俊”说:“旋宫大厦是省建三公司土建,省安装公司水电风机安装。”。

虽然旋宫大厦今天已经改名了,但相信很多上了年纪的洛阳人经过的时候,大都会多看一眼,毕竟那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九层楼

旋宫大厦东边就是九层楼,就是现在建业广场的位置。网友“清风”说,这里原来是个大沟,附近是南新街,就医院一样,不知变迁的年轻人会感觉很离奇。

关于九层楼,网友“老何”说:“九层搂是七九年洛阳市代表性建筑,建设单位应该是市房建局,位置在现建业广场。我们当兵时和外地战友骄傲地说洛阳有九层楼,你们家乡有木有?”

网友“千里”说,九层楼一楼营业,其余住居民。那里的“冷饮部”,每年到了夏天生意火爆,人满为患。我们市灯泡厂每天给发冷饮票,几乎天天光临,至今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原博物馆

满腹藏锦绣,默然处闹市,从西工花坛沿着中州路西行,不远就到了洛阳博物馆。虽说是年建设的,但整体风貌很是古朴大方,让人至今印象很深!这座建筑已经成为洛阳的地标性符号,目前是群众艺术馆,希望她能作为文物被保护下来,不要被拆除。

王城公园

这张照片堪称八十年代洛阳的招牌照,有自然淳朴的画风——牡丹花丛中,一个姑娘亲昵地拉着妈妈,两个人都笑着,那么自然,那么开心。

网友“诚达人力资源服务”说,洛阳第一届牡丹花会,当时我在学校上一年级,学校组织学习前五名的学生去看牡丹花会,当时我好羡慕啊!当时想什么时候能去洛阳看看牡丹花该多美呀!到现在,我还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心情!

写生的画家

网友“纯子爸”说,我家是郑州的,好像是82年,我从郑州扒火车来洛阳看牡丹。王城公园,龙门石窟,还有龙门大道的煤渣路,都留下了深刻印象。95年陪香港朋友又一次参观龙门石窟,住旋宫大厦,那时很高大上。03年来洛阳做生意至今,期间也参与了第22、23、24、25届花会的开幕式活动,感到很荣幸。

涧河吊桥

王城公园里的吊桥,夕阳西下时,俨然一幅画!

涧河上的吊桥,走过的朋友今天会有更多的感慨吧。

工艺美术大楼

这座楼是年以后才被扒掉的,盖成了今天的赛博数码大楼。这座楼不高,却也是很有特色的。

网友“华芳”说,洛阳市工艺美术大楼坐落在七里河桥头约有三十多年。它是洛阳标志性建筑之一。我在那里工作了二十几年。亲眼看到周总理来参观唐三彩生产,并聆听了他鼓励我们开发挖掘洛阳的历史文化的讲话。听到轻工部领导对这个旅游参观生产观摹销售为一体的模式的赞叹!每当牡丹花会,这里热闹非凡,八方中外来宾聚集这里,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可是好景不长,最终这座美丽的建筑被拆了。现在,每当我走在七里河桥头,就回想起工艺美术大楼端庄美丽的样子。这种情结永生难忘。

周城大厦

网友“我爱我家”说,花城饭店就是黄河路与中州西路交叉口东南角那个,现在是“雅悦家居快捷酒店”,周城大厦就是现在的摩托大楼。当时这几个建筑可是涧西乃至洛阳市的有名建筑。

网友“管家”说,离开洛阳来美国近10年了,能在公号“永怀河洛间”《老洛阳,回味吧》看到七里河周城大厦,而且还能看到我家的窗户,的确让我回想起了以前的老洛阳,回味起来很激动!

华侨友谊商店

网友“大平”说,当年,大凡以友谊命名的事物,一定会与外国人有关联。如洛阳的友谊宾馆,初建之时,是专门安排援建洛阳十大厂矿的苏联专家住的,俗称专家楼。后来定名为友谊宾馆,接待范围也扩展到一切国外宾客。

友谊宾馆运营后,为方便入住的外宾购买一些日用商品,经政府安排,广州市场百货商店在友谊宾馆内设置柜台,供应生活必需品。你可能不会想到,那就是后来的华侨友谊商店的萌芽。因为专对外国人,颇有些神秘感。

年在七里河的中州路和黄河路交叉路口东北角,落成了一座方方正正,在当年看起来十分气派的商业大楼,这就是华侨友谊商店。

永怀关联文章:七里河华侨友谊商店,你还记得吗

友谊宾馆

网友“胡古月”说,在涧西苏式建筑群中,最有名气的当属苏联专家大楼(友谊宾馆),年加拿大总理特罗多来到洛阳龙门参观,晚上住过此精典大楼,可惜后来被扒了。

网友"yiyi"说,记得九七年吧,我的同事徐燕带我到友谊宾馆去游泳,他家就在离牡丹广场不远的牡丹小区。那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去游泳,徐燕看得出水性还好,娴熟地朝深水区游去。我在浅水区慢慢地朝深水方向移动,可哪知竟然身子不听使唤地漂浮起来,害得我在水里好一阵扑腾挣扎,那天池里游泳的人并不多,一个老外游过来搭救,慌乱中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他死死不放,池水我喝得也够呛。这也是我最后一次游泳。

这就是友谊宾馆的大餐,过去那可是永远的传说。网友“大平”说,倒是在友谊宾馆附近的广州食堂吃过一顿,虽说广州食堂远比不上友谊宾馆,但却印象极深。

服务员把馒头和菜端了上来,四个白白胖胖的馒头,两盘萝卜片炒肉。尽管见不着几片肉,但那扑鼻的香味己经让我们急不可耐了。

我们仨孩子,一人拿起一个馒头,大口咬下去,急切地伸出筷子夹起萝卜片里的肉片,塞进嘴里,叭叽叭叽地嚼动着。妈妈拿了半个馒头,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地咀嚼着。她笑咪咪地看着我们香喷喷的吃相,似乎就没有动过筷子。妈妈偶而会咽一下唾沫,柔声说,慢慢吃,慢慢吃。

可我们怎能慢下来呢?狼吞虎咽,风扫残云。很快,肉没啦,萝卜片也没啦。我们就用馒头沾着盘底的汤汁,仍吃得有滋有味,最后,意犹未尽地把最后一口咽进肚里,心满意足了。妈妈用手中剩余的一小块馒头,把盘底擦了擦,擦尽了残留的一点汤汁。盘子像洗过一样,光可鉴人。

这是此生我第一次下馆子,也是吃得最香,最美,最难忘的一顿大餐。长大后,每次到广州饭店和广州酒家吃饭,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少年时代广州食堂的那顿“大餐”,那再也找不回来的,白面馍和炒萝卜片飘逸出的那个年代混搅着苦涩的饭香……

大厂岁月

叮叮当当,在清脆的铃声里,由大厂职工组成的自行车洪流就开始形成了。

洛铜

网友“摇摇”说,公公婆婆是参与洛阳铜加工厂的设计者,我的爸爸妈妈是洛阳玻璃厂最早的建设者,我从小在厂区大院里长大,永远忘不了厂里孩子的天堂——专线铁路,铁路边儿挖不完的茅草根儿,架子场的苹果树、洋槐花儿,机修车间的大车床,晒图室,大澡堂,我爸办公室里噼里啪啦的大算盘……有我们多少的回忆……

网友“张娜”说,我以前先住34街坊2栋2楼,后搬到34街坊6栋2楼,上老洛铜幼儿园,上铜一小,上铜二小,上铜中,上四中,也在我姥那玩,上洛铜电影院看电影,上洛铜洗澡堂洗澡,上洛铜游泳池游泳,医院看病,上长春路菜市场买菜。洛铜,永远的记忆!

轴承厂

这是哪里?认得出来吗?这是太早的照片了。

多么浓郁的苏式建筑风格,今天站在轴承厂门前,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这样的风格呢。这座大楼今天也被改造了,目前涧西的一拖大门、二号、十号街坊作为苏式建筑已经成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希望轴承厂的这栋大楼也能早已恢复她往昔的风采。

网友“天邃"说,在洛阳,十大厂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比如前苏的厂房与民居的建筑形式,地理区域按功能的合理分割,以足球为中心的体育健身活动等等,无一例外受到前苏文化的影响和来自全国各大城市技工文化的熏陶。精湛的苏联专家,众多全国各地的优秀移民,造就的文化现象值得有人深入研究和探讨。

网友“慧”说,我是洛轴第二代,出生在文革期间。在洛轴读完了小学、中学和高中,从小看着父母在厂里抓革命、促生产。我毕业后接班进厂当工人,经历了八十年代的辉煌,也经历了变革。年洛轴改革第一批果断买断工龄,来浙江轴承行业一待十年。对洛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外谁说一句洛轴的坏话都会冲上去辩解一番的。上次回洛阳和同学们聚会,特意走进厂里看看,站在冷清的中央大道上不由得潸然泪下,真的,年轻的一代洛轴人估计真的无法理解我们洛轴子弟的心情。

网友“雨至林木”说,我爸我妈我哥都是轴承厂的,爸妈被内退,哥一刀切,当年我上大学时是三个人供我一个的学费生活费!不过现在凭着自己的努力,父母哥哥生活得都还算过得去。不过与家属院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嬉闹慢慢长大的快乐,永远在那些红墙青瓦的老楼围拢的院子里,永远在那些树影斑驳的夏日里。

一拖

网友“大江东去2”说,我在年当兵时,向战友们介绍中国一拖时是这样说的——厂区面积不太大,坐公共汽车得3站,号称"十里拖城";职工也不太多,带家属十几万人;从幼儿园到大学一应俱有,除了飞机场和火葬场没有,其它什么都有。据老人们讲,当年中国一拖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三峡大坝和大飞机工程。

网友“中国梦”说,我是标准的“拖二代”,两代人在一拖工作了50多年。离开一拖好几年了,心里依然热爱着她。看到她的好消息很高兴,听说她愈发困难很难过。在心里无数次祈祷她再创辉煌,也在心里无数次恨她不该这样!向别人介绍她时,又极尽夸奖。慢慢的,“一拖”就成了我可以在心里骂她一万句,却不愿听到别人骂一句的地方。

气质素雅的大厂子弟,就是沐浴在涧西工业化的雨露里成长的。那个时候,心里有理想,生活有向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网友“洛书”说,当年轴承厂为了在政治上凸显自己革命,在塑造主席像时就要比一拖的主席像高,还要站得靠前。主席像一开始落成的时候是在中州路天津路路口,后来迁移到现在的位置。

虽然有此一说,但相比于轴承厂的主席像,一拖的主席像在一拖人的心中,那是永远的洁白崇高。

永怀关联文章:洛阳十大厂矿的前世与今生

矿山厂

矿山厂这幅照片,简直就是一幅油画,那么美。今天,这座大楼和轴承厂的厂办大楼一样已经被改造了,当年的苏式风格被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了。所幸,这座苏式风格的大楼还在,只要在,恢复的希望就在!

网友“Lynn”说,焦裕禄旁边戴眼镜的是我爷爷,当时一金工书记,和焦爷爷搭班子。第一次看到爷爷年轻时的模样,正是青春的年华。听说他们是53年到洛阳筹备建厂的,我父亲是56年厂子建成时在洛阳出生的,去年刚好在建厂60周年之际光荣退休。虽然我们这代人大部分都出来了,但我们的祖辈、父辈跟厂子的感情已经随着血脉深深扎根在心里,浓浓的,暖暖的。可惜爷爷已经过世12年了,否则看到这篇文章,他一定会激动地老泪纵横吧!爷爷,我想您!向您和您一起的先驱者们,致敬!

耐火厂

网友“陈小玲”说,我是60年来洛阳的,随父母从北京冶金部来耐火厂支援三线的,如今父辈人都离去的很多。看到照片,仿佛又看到了那辈人是如何艰辛地带着工人创建耐火厂的一幕,过去几十年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眼前。

洛耐俱乐部,旧时光里的老电影,一幕幕在脑海里闪现。那时候的电影,闪烁着理想的光芒,跳动着青春的音符,好怀念。

永怀关联文章:咱洛阳的涧西,就是一个"小中国"

老街坊

网友“璎珞”说,再次想了那些街道,也再次回味起那些记忆里虽已久远,一旦被勾起却满满的幸福感!哈,是的,就是幸福感!那个时候的日子简单、拮据,却有着在今天再也没有的体验:没有了文化宫电影院里异口同声的唏嘘和口哨,没有了那根长长的铁索秋千,没有了草地上看荡秋千的小姑娘,也没有了门口点着那种灯,吆喝着一毛钱的用报纸卷成袋装的瓜子......那个时候正月十五真的是张灯结彩,舞狮子,踩高跷,猜灯谜,还有糖葫芦、棉花糖和那种放在口中手里都可以弄响的玻璃的东西,呵呵,文化宫门口那条路也真的是水泄不通\人潮汹涌......我在十号十九住了二十多年,文化宫,拖三小,拖一中,粮店,煤场,呵呵,那个时候买粮油要票,买煤要一大早排队排车子,冬天来院子里发放冬储大白菜、萝卜,那个阵势能挤破头。还有院子里据说能通到老城但没敢走过却也在里面被吓哭过的防空洞,放电影时在那条长凳上早早刻上大大的“有人占”,还有李家村一毛一簸箕的番茄,两毛豆酱五分辣椒酱的组合......都是我记忆里最深最难忘回忆!

永怀关联文章:涧西的老街坊,你还住在那里吗?

网友“苏燕燕”说,六一年至六五年,我家住在三十四街坊九号楼一门三楼,在那里度过了五年幸福美好的时光。还记得小时侯趴在窗户上看露天电影,周末时在家门前的灯光球场看篮球赛,和小伙伴们藏猫猫躲在梧桐树上,夏天在马路边的凉席上闻着淡淡的槐花香……不管岁月怎样流逝,儿时的记忆永远留在脑海中,每当回想往事时,那种甜甜的暖暖的幸福感就会涌上心头。

网友“Lz丶”说,曾经的天津路十三号洛轴家属院里,还有一批支援建设的人们在阴暗的地下室里生活,还清晰地记得,每到冬天,那里的大人们都会在防空洞种蘑菇。还记得每到春天,天津路中央的花亭上面长满鲜花,下午放学的时候会有轴一小的学生爬上去摘花。还记得放学会去牡丹广场骑着自行车飙车,踢足球......还有好多多的回忆。

网友“王艳”说,我也是涧西的,洛轴的,74年生。二师毕业后,本来可以留在附小,但因习惯了涧西大厂矿的氛围环境,我还是想到自己熟悉的地方,于是进了洛轴教育。那时候能进厂都觉得很牛很骄傲的,父辈们在这里奉献了整个人生,自己也想成为其中一员,而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游完泳在泳池外吃玉米,夏天一到,还上小学的我就拎着自家水壶去厂里提冰水儿了,看灯光球场热闹的篮球赛,晚上热了就睡到中州路边上。夜晚,在毛主席像前的露天电影抢过位子。从轴一小,到轴二小,到轴二中,到轴三中,再到轴一中,太多太多都成了无法抹去的幸福记忆。(配图为年的洛阳轴承厂总厂教育大楼)

五号

网友“Michelle”说,10岁之前住5号11,3楼;10岁以后住6号3,1门5楼。留在记忆里的只有初中同学和我的旧邻居!这辈子还能见到你们吗?美食只记得烤羊肉串儿、涼粉、米皮、肉盒、5号路旁的宵夜......毕竟小时候大人不让在街上乱买着吃,挺遗憾的!记得中学时期那几年的夏夜,最精彩的节目就是跟住对门朱家的四毛,同坐在5楼的家门口,听着隔壁中间门许家二少(谦谦哥哥)绘声绘色讲鬼故事…...原来这些都是难忘的回忆。再回洛阳还有机会见到拖二中的同学吗?还会有人记得Liangmanling吗?

网友“飞翔吧,熙皓”说,姥姥家在五号街坊,我从小在姥姥家长大,五号街坊有我全部的童年回忆:青砖尖顶的楼房、拖一小(东方一小)、五号澡堂……现在五号街坊基本已经拆迁改造,我已经由一懵懂少年变成一中年大叔。可长安路上的美食:长霞砂锅面、海晓米线、玉英米皮、现拌第一家牛肉……味道依旧没变。

永怀关联文章:五号街坊,当我离开你的时候(上),五号街坊,当我离开你的时候(下)

二号街坊

网友“yaner”说,看哭了,矿山厂的,小时候总去家旁边的拖二中玩,还有灯光球场,俱乐部,还有每年正月十五的时候各个大厂会制作各种花灯,整个中州路,还有景华路,全是花灯,满满的各种美好回忆,离开洛阳17年了,想家!

网友“料姜石”说,一声亲切的呼唤,勾起了遥远的回忆……身在京城已30年,我少年时的洛阳从朦胧的脑海里姗姗而来……拖厂俱乐部在7号街坊北侧,中州路南。六十年代,每周差不多都能跟大人欣赏一部新电影。苏联电影《一个人的遭遇》、《王子复仇记》、波兰电影《华沙一条街》……那是一座心中永远的艺术殿堂……

上海市场

近期上百大楼要重建的新闻又引发了洛阳人的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uyangzx.com/ryxxw/4122.html

------分隔线----------------------------